UedBet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37载雪域情: 一位海门籍干部的“高原人生”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05 字体:[ ]

b131b7d3aa8bd71527429a31d7d3d96c.jpg

唐水江(右二)与那曲气象台同事合影

fd0fea2e88165ddc1266a5b1cdb1e7cd.jpg

唐水江(右一)在藏民家中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回望岁月长河,一代代援藏人背上行囊、奔赴高原,把他乡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践行初心,在世界屋脊上书写着赤子深情。海门籍援藏干部唐水江,便是这千千万万奉献者中的一员。

37个春秋,13000多个日夜,于唐水江而言,西藏是第二故乡,是青春与梦想萦绕的地方。从青丝如墨的青年,到两鬓染霜的老者;从黄海之滨的农家子弟,到扎根高原的正厅级干部,他用37载的坚守,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高原人生”。

一腔热血

奔赴世界屋脊

1975年的春天,一则消息轰动了南通城:家住南通县小海公社的倪惠康、李德祥从部队退役后,响应党的号召,“不恋鱼米乡,青春献高原”,主动要求到西藏落户,参加新西藏建设。

此时,刚被提拔为包场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唐水江,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干部。读到这篇报道时,他心潮澎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时代最强音在他心中激荡。夜深人静,他提笔向南通地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申请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奔赴边疆、建设西藏的渴望。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过了一个月,国家在南京气象学院开设西藏班,专门为西藏培养气象预报员。学员从南通六县招收,共30人。唐水江经南通地委批准,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在校两年,他刻苦学习气象专业知识,并担任西藏班班长、党支部副书记,展现出优秀的组织才能和政治素养。学期结束,院领导希望他留校工作。可唐水江毫不犹豫地说:“我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西藏建设服务。我是一名党员,援藏决心已定,岂能半途而废?”

1977年8月,一列装载援藏人员的火车从南京站开出,一直向西奔驰。唐水江望着窗外逐渐变化的景色,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列车在格尔木换上客车,经过9天的长途颠簸,他终于来到了心中向往的雪域高原。

十年山南

从零铸就气象基石

来到西藏,唐水江与另外4名同学被分配到山南地区气象台。

山南海拔36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左右。初次体验高原反应,他们整天气喘吁吁,连走路都要放慢脚步。生活条件极其简陋——住的是土坯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蔬菜是奢侈品,经常几个月吃不到新鲜蔬菜。办公设施更是简陋,四五个人挤在一张乒乓球桌上工作,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山南气象台没有预报组,农牧民生产生活大多“听天由命”。他们来这里的第一步就是创建“预报组”,唐水江被任命为组长。

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搞天气预报,要收集多方面气象资料,绘制气象图,经过分析研判后,方能作出预报。当时气象图纸全靠手绘,大家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时间一长,就因缺氧心慌,脸色发青。唐水江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为了分析一次强降雪过程,他连续工作14个小时,最后是扶着墙走回宿舍的。

西藏“开门见山”,突发性灾害多。唐水江他们常常翻山越岭,骑马连夜将气象预报送到农牧区。有一次,为了将一场特大暴雪的预警及时送达牧区,他们在齐膝深的雪中跋涉了整整一天,到达牧区时,靴子里都能倒出水来。这样的付出,赢得了农牧民的交口称赞:“气象组的预报,比天上的鹰飞得还准!”

预报组创建后,唐水江陆续吸收年轻人进组,跟班学习,培训技术力量。他特别注重培养藏族同胞,预报组成员慢慢增加至10多人,并有了第一批藏族气象员。汉藏兄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后来他当了台党支部书记、台党委委员、纪检副书记,更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山南气象台一跃成为自治区技术力量较强的台之一。

气象台内有几亩空地,唐水江从内地引进适合高原生长的蔬菜品种,带领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蔬菜除供职工食用外还有多余,他买回一杆秤和一辆拖车,在路边设摊出售。在山南泽当镇,气象台出摊售菜一时被当作新闻。开荒种菜一项,每个职工每年可增收三四百元,当时职工月薪只有三四十元,职工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唐水江被评为自治区治穷致富先进个人。

在山南,唐水江一干就是10年。他从技术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党支部书记,常常一人要干几份工作。他说,只要心怀责任感,没有不会干和干不好的事。气象台党支部两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鏖战那曲

在世界之巅扭转困局

1986年10月,因工作出色,唐水江调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任办公室副主任,分管行政工作。区局信息工作是薄弱环节,唐水江就从这抓起,经过一番努力,信息工作一路上升,很快跃为全国前几名,受到中国气象局的表扬。为宣传弘扬“老西藏精神”,他首次以西藏气象人为题材,主持创作拍摄了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在央视播出后广受好评。他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1992年7月的一天,区局领导找唐水江谈话。那曲地区气象台班子需要充实领导力量,局里决定派他去担任台党委书记兼副台长。唐水江听了,心头咯噔一下:那曲更为边远,海拔45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50%多一点,自然环境更为恶劣。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天职,毅然同意前往。

那曲气象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气象台,氧气稀薄得几乎让人窒息;条件更为艰苦,烧饭用牛粪,点灯用蜡烛,有时室内都结冰。唐水江至今还记得初到那曲时的情景:晚上睡觉时要盖三床被子,早上醒来时,眉毛上结了一层霜。

面对重重困难,唐水江先从调查研究入手。他乘坐一辆旧吉普车,带着一班人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深入下面6个基层站现场办公。通过近1个月的调查走访,就地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并拿出了整治改革工作方案。

他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提出了“治理整顿,扶正祛邪”八字方针。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扫除懒散松垮等不良风气,建章立制,奖优罚劣,规范管理。有一次,柴油发电机房突发故障,机器烧红,眼看就要爆炸,边上就是制氢房,后果不堪设想。唐水江现场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办公室领导和机工奋不顾身冲进机房,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唐水江主动上报为他们记功嘉奖。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职工的士气。

他还利用闲置伙房开办文化娱乐室,挖潜增收,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提高职工福利。人心暖、局面稳,短短3个月,台里面貌大改变,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业务质量从最后一名跃为全区前三名,4年中有3年获得那曲地区突出贡献奖。

在那曲4年,唐水江被评为优秀廉政领导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回顾这段岁月,他说:“虽然个人多吃了些苦,但看到台里有了变化,值得!”

转战多方

用笔与镜头记录西藏

1998年,唐水江被调至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工作,先后担任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副巡视员。面对全新工作,唐水江边学习边摸索。专业人员少,他多方寻求,逐渐将研究人员增至10多人。同时建立健全基层编史班子,全面启动地方志编纂工作,拿出了《西藏地方志编纂大纲》文稿,相继完成10多个党史研究课题。

他与中央和外省单位合作,先后出版了《全国支援西藏》《纪念西藏民主改革三十周年》《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周恩来与西藏》等书籍。这些著作,成为记录西藏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配合自治区成立周年庆祝活动,唐水江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拍摄历史文献片《新西藏》在央视播出,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西藏的发展成就。

“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去哪里。”这是唐水江常说的话。2002年7月,组织又调他去自治区广电局,先后担任副局长兼电视台党委书记、局巡视员。当时电视台栏目、节目少,每天播出10个小时,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他与台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开发创新了一批新栏目,同时购置了一些节目,实行全天候播出。

西藏居民90%以上是藏族,只有将节目翻译成藏语,才能提高收视率。限于设备和经费不足,以往台译制节目每年不满100小时,导致节目时常重复播放、“炒冷饭”,中央电视台的重要新闻也只能到第二天才能播出。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唐水江发动员工群策群力,增加设备投入、强化人员培训,有效提高了译制效率。

很快译制节目从每年100小时增加至200小时、300小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译制量达到1000小时。2004年,央视《新闻联播》实现当天译制当天用藏语播出。这一突破,让西藏百万农牧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和民族团结。

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西藏自治区广电局圆满完成每年春节、藏历年的晚会演播和重大节庆、重大活动的创作承办和宣传报道任务。随后,汉语、藏语节目相继在卫视实现24小时播出,并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落地覆盖,极大丰富了藏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西藏电视的影响力。2011年,唐水江改任为巡视员(正厅级),直至退休。

三十七载

一棵青松扎根雪域

唐水江援藏37年,跑遍西藏60多个县市,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老汉,如同一棵苍松深深扎根于雪域高原,挺拔而伟岸。

同一批赴藏者没过几年几乎都陆续“内调”了,可他却始终坚守在雪域高原。当被问及为何能如此坚守时,他的回答朴实而坚定:“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这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37年间,他见证了西藏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他亲身参与了西藏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推动了西藏史志工作的系统开展,促进了西藏广播电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每一个岗位,他都全力以赴;每一项工作,他都精益求精。

如今,退休回乡的唐水江,褪去了所有的光环,回归为一个普通的农家老人。但在雪域高原的37载岁月,早已将一种精神熔铸进他的生命。正如他所说:“尽管那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艰难困苦也磨砺了我,雪域高原滋养了我,因此我的灵魂很纯净,很富有。”

没人会刻意丈量37载岁月的重量,但高原的风会记得,雅鲁藏布江的水会记得——记得一个共产党员把“坚守”写进日常,把“初心”熬成岁月的模样。而唐水江远望的目光里,那段UedBet体育雪域的传奇,像格桑花一样永远在高原上绚丽开放。

204918e21435110bbfb60284abac859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