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统计局
2025年4月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统计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UedBet体育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稳增长”、考核“争进位”、经普“高质效”,真抓实干推动统计各项重点工作往实处落、往深里走,为“强富美高”新海门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统计服务。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固向好。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816.6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65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6:47.1:48.3。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824元,增长6.2%。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全年新登记企业3838户,年末累计3.43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260户,年末累计11.19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户,年末累计627户。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26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52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产量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5.94万吨,比上年增加0.10万吨。其中:夏粮8.10万吨,秋粮17.84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270公顷,比上年增加210公顷;棉花面积376公顷,比上年减少32公顷;油料面积15760公顷,比上年增加185公顷;蔬菜面积34289公顷,比上年增加221公顷。
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5.59公顷,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3.8%。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586吨;牛奶总产量2049吨;禽蛋产量9633吨;水产品56158吨。年末生猪存栏10.35万头;生猪出栏23.95万头。羊存栏28.98万只;羊出栏48.68万只;家禽存栏284.87万羽;家禽出栏895.54万羽。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年末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82.9%,家庭农场2724个,全区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618个。全年有效灌溉总面积达45660公顷,全年节水灌溉面积达27533公顷(不含江心沙农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07公顷(不含江心沙农场)。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1.60公顷,总量达20519.9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77万千瓦。
表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情况
指标名称 |
单位 |
产量 |
粮 食 |
吨 |
259400 |
棉 花 |
吨 |
440 |
油 料 |
吨 |
55041 |
瓜果 |
吨 |
217388 |
禽蛋产量 |
吨 |
9633 |
水产品 |
吨 |
56158 |
生猪存栏 |
万头 |
10.35 |
生猪出栏 |
万头 |
23.95 |
羊存栏 |
万只 |
28.98 |
羊出栏 |
万只 |
48.68 |
家禽存栏 |
万羽 |
284.87 |
家禽出栏 |
万羽 |
895.54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3 %,分注册类型看,民营企业产值增长18.2%,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8.8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产值增长15.7 %,轻工业产值下降0.4%。
建筑业承压前行。年末全区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67家,其中,特级资质建筑企业4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73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198家。全区建筑业施工人数达36万人。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增长4.4%。全年施工面积1.30亿平方米;竣工面积2742万平方米。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 57万元。龙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领域增速趋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8%。分产业看,工业投资下降4.9%,其中,高新投资下降5.6%,技改投资增长7.9%;服务业投资增长6.6%。按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增长2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增长60.7%,民间投资下降12.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2.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韧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5.46亿元,增长1.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4.57亿元,下降2.8%。
大众消费扩容升级。全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2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粮油食品类增长0.8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1.1%。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市场持续回温。全年进出口总额3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出口总额321.44亿元,增长14.1%;进口总额59.44亿元,下降19.5%。
利用外资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6个,新批增资项目10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个。新批协议外资4.36亿美元;确认到账注册外资2.04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企业7家,境外直接投资额544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13亿美元;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412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快复苏。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821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公路货物周转量达164832万吨公里,增长7.6%;水路货物运输量60万吨,增长0.9%,水运货物周转量26548万吨公里,增长0.5%。公路客运量325万人次,增长55.5%,旅客周转量6834.80万人公里,增长8.7%。市内等级公路为2474.0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57.62公里,二级公路181.32公里,三级公路325.51公里,四级公路1609.58公里。年末汽车保有量为31.99万辆,比上年增长3.5%,其中,小型汽车28.21万辆,增长3.4%。年末全区个人汽车保有量为26.76万辆,增长3.0%。
邮电通信业保持增长。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不含叠石桥)。全年电信业务总收入3.58亿元,增长8.2%。本地电信固定电话用户数7.3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14.41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84.71万户(含手机用户)。
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全区共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旅游星级饭店4家。省工业旅游区1家。有旅行社7家,旅行社分社3家。全年接待游客714.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际旅游者人数10336人次,增长11.8%。旅游总收入达63.69亿元,增长16.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933万美元,同比增长11.0%。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税收收入58.00亿元,税收占比75.3%。国内增值税26.80亿元,企业所得税6.30亿元,个人所得税2.50亿元。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70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8.80亿元,增长0.4%;科学技术支出5.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节能环保支出1.10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农林水支出1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2.1%。
金融存贷规模稳步增长。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商业银行26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08.23亿元,比年初增加133.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22.08亿元,增加195.23亿元,增长11.3%;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45.87亿元,比年初减少17.5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54.33亿元,比年初增加270.26亿元,增长13.6%。其中短期贷款634.71亿元,增长16.3%;中长期贷款1495.11亿元,增长11.9%。住户消费贷款300.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3.33亿元,中长期贷款276.94亿元。
表2 2024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
绝对数 (亿元) |
比年初增加 (亿元) |
比上年末增长 (%) |
各项存款余额 |
2608.23 |
133.03 |
5.4 |
#住户存款 |
1922.08 |
195.23 |
11.3 |
非金融企业存款 |
445.87 |
-16.74 |
-3.6 |
各项贷款余额 |
2254.33 |
270.26 |
13.6 |
#境内短期贷款 |
634.71 |
88.76 |
16.3 |
境内中长期贷款 |
1495.11 |
158.95 |
11.9 |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驱动战略更加深入。全区高新技术企业385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5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件。入选国家引才计划23名,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10名,“双创团队”1个,南通市“江海英才”17名,新增入选第七期省“333工程”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84人。
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6所,在校生38923人。其中,高中7所,在校生13124人;初中29所,在校生25799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7631人。小学46所,在校生5049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31人。各级各类幼儿园70所,在园生15549人。全区教职工数10479人,其中,专职教师876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显著。全区年末共有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27万册。举办各类文化展览会123次,组织文艺活动1100次。有专业技术表演团体1个,演出130场次,观众9万人次。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全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成29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294个村(社区)健身广场。全年出版《海门日报》300期,《海门日报》期发行量达1.9万份。全区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12.19万户,开通有线电视频道201套,光缆总长度达12542公里。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7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和妇幼保健院各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7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876人,注册护士2484人,药师340人,技师359人,其他卫技人员212人。全区拥有医疗标准床位5076张。全年总诊疗病人537.54万人次。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体育事业质效进一步提高。年末共有体育场地4072个,其中系统内1个。全区共有等级运动员552人,其中,二级79人,三级468人。全区共有等级裁判894人,其中,一级以上76人,二级385人,三级433人。全区共有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4046名,其中,国家级21名,一级161名,二级1180名,三级2684名。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演示会38场次,参加各类健身活动达47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均衡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37.54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21.4平方米。年内新增建成区绿化面积18.1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城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621.41公顷。全年新安装路灯122盏,路灯盏数达3.33万盏。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保持在16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总量达4845.42万立方米。年内新增供水管道25.2公里,新增用户8878户,全年供水总量达9758.87万立方米,售水量为9052.48万立方米。全区用气普及率达100%,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112.46公里,用气人口达119万人。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环境空气各项指标首次全面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与去年持平。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19天,占全年天数的87.2%。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为54.0分贝;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5.0分贝。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末常住人口99.71万人,年末城镇化率70.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57240人,比上年末减少8451人。全年出生人口3295人,人口出生率为3.44‰;死亡人口9583人,人口死亡率为10.01‰。
表3 2024年年末户籍人口主要构成
指标名称 |
年末数(人) |
比重(%) |
全区总人口 |
957240 |
- |
# 男性 |
468241 |
48.9 |
女性 |
488999 |
51.1 |
# 出生人口 |
3295 |
0.3 |
# 死亡人口 |
9583 |
1.0 |
# 18岁以下 |
96908 |
10.1 |
18-34岁 |
149985 |
15.7 |
35-59岁 |
354750 |
37.1 |
60岁以上 |
355597 |
37.1 |
居民收增势平稳。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907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21元,比上年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07元,比上年增长6.5%。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383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805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515元,增长4.9%。
表4 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构成
指 标 名 称 |
全体居民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总量(元) |
增幅(%) |
总量(元) |
增幅(%) |
总量(元) |
增幅(%) |
|
可支配收入 |
55907 |
5.6 |
67621 |
4.8 |
38907 |
6.5 |
工资性收入 |
34116 |
5.6 |
43568 |
4.7 |
20398 |
6.8 |
经营净收入 |
10360 |
1.4 |
9126 |
2.5 |
12151 |
0.4 |
财产净收入 |
2334 |
9.2 |
2533 |
11.6 |
2045 |
4.9 |
转移净收入 |
9097 |
9.9 |
12394 |
5.7 |
4313 |
27.6 |
消费支出 |
35383 |
2.8 |
40805 |
1.6 |
27515 |
4.9 |
食品烟酒 |
9983 |
2.9 |
11541 |
1.7 |
7721 |
5.0 |
衣着 |
3348 |
0.1 |
4551 |
-0.5 |
1602 |
0.1 |
居住 |
4401 |
8.0 |
4405 |
6.7 |
4396 |
9.8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2089 |
3.3 |
2311 |
2.8 |
1768 |
3.8 |
交通通信 |
5975 |
4.6 |
7404 |
2.8 |
3900 |
8.4 |
教育文化娱乐 |
5604 |
1.0 |
6501 |
0 |
4302 |
2.4 |
医疗保健 |
2685 |
-1.9 |
2458 |
-3.8 |
3015 |
0.6 |
其他商品和服务 |
1298 |
2.7 |
1634 |
1.8 |
811 |
4.1 |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9%,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3.66亿元,增长2.2%。其中,企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49万人,比上年下降1.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4万人,下降5.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4万人,基本持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304元提高到324元。
2024年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4.41亿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0.02亿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6.94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7.48万人,增长1.3%;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46万人,减少2.3%,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
失业保险参保14.11万人,下降2.2%,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384人。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全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894人,其中城镇120人,农村4774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202.60 万元,其中城镇109.56万元,农村4093.04万元。农村临时救济234人次,农村社会救济供资金额达55.75 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托老机构62个,共有床位9613张,收养3618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就业、农业、建筑业、对外贸易、交通、汽车拥有量、邮电、旅游、财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住建、环保、人口、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