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海门城区,两座桥梁正以崭新面貌融入城市肌理——越秀路与黄海路交接处两侧桥梁路面更加防滑,海兴路小桥通行有序,这些既保障安全又兼具美观的“新地标”,背后凝结着江苏海晟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市政公司工程部职员朱镕博与团队的心血。
桥梁改造,从来不是简单的“翻新”。记者了解到,接手项目之初,朱镕博就面临多重考验:桥梁坡道易因潮湿打滑,直接关系通行安全;传统维修耗时长,易影响周边交通;而炎热的天气,更让陶瓷颗粒与桥面的粘结成了“老大难”——材料性能受温度影响大,稍不注意就可能留下质量隐患。
“难题就是创新的起点。”朱镕博没有退缩。他带着技术团队扎在现场,从施工流程到细节把控逐一“破题”:针对气温影响,他重新规划施工时序,避开正午时段,改用早晚作业,并引入降温设备实时调控施工环境温度,确保材料粘结强度达标;为解决防滑与效率的平衡问题,他优化喷涂工艺参数,通过多次试验确定颗粒铺设密度,既提升防滑性能,又缩短了单次施工时长。
更复杂的挑战在于交通协调。越秀路、海兴路周边临近居民区与医院,车流人流密集,施工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拥堵。朱镕博主动对接交管部门,一遍遍优化动态疏导方案:划分“核心施工区”与“临时通行带”,采用错峰作业减少高峰时段施工影响,在关键路口设置临时通道并安排专人引导。“既要工程进度,更要群众方便。”他常跟团队说。最终,项目不仅未出现长时间拥堵,还提前完成改造,赢得了周边群众的点赞。
从新工艺的“尝鲜者”到难题的“解铃人”,朱镕博始终把“安全”与“品质”刻在心头。面对陶瓷颗粒铺贴这一相对陌生的工艺领域,他带头钻研技术手册,组织团队做粘结试验,记录不同温度、湿度下的施工数据,硬是啃下了技术难题;面对复杂的现场环境,他每天提前到岗勘察,协调施工、交管、材料等多方资源,小到临时通道的标识设置,大到施工时段的调整,都力求精准高效。
如今,改造后的桥梁已成为“安全名片”——桥面防滑性能提升,事故风险显著降低;简洁的颗粒纹理与周边环境相融,成了市民眼中的“风景线”。